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来携带重型的对地攻击弹药
最近,在广袤的戈壁滩深处,一个武器试验基地里,卫星照片捕捉到了一个大家伙,一个我们以前从没见过的大家伙。
这事儿很快就被大洋彼岸的美国媒体给盯上了,他们给这个神秘的飞行器起了个代号,叫“马兰-Y”。
一时间,关于它的讨论就没停过,不少外国专家都说,这发展的速度,实在是有点快得让人看不懂了。
说实话,咱们国家的无人机现在确实厉害,各种型号层出不穷。
有时候阅兵彩排看见几款新的,以为正式亮相的时候能看到,结果人家根本就没上场,藏着掖着的好东西还多着。
就说那个传说中的歼6改的无人机,最近也露面了,大家才知道原来九十年代就已经在飞了。
但这些跟今天说的这个“马兰-Y”比起来,好像又不是一个量级的故事了。
美国的“战区”杂志网站放出来的卫星图很清楚,这个“马兰-Y”是个飞翼布局的无人机,通体光滑,一看就是为了隐身设计的。
飞翼布局我们也不陌生,像攻击-11,还有彩虹-7,都是这个样子。
但这个新家伙最让人吃惊的地方,是它的个头。
它到底有多大呢?
根据照片上的比例尺推算,它的翼展大概有41米。
41米是个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美国现在最先进的B-21隐身战略轰炸机,翼展也就44米到45米的样子。
也就是说,这个“马兰-Y”无人机的尺寸,已经跟B-21非常接近了,就差那么几米。
这么大的体型,首先就意味着一件事,它能飞得很远很远,具备跨洲际飞行的潜力。
而且别忘了,这是无人机,没有飞行员和复杂的生命保障系统,飞行的效率可能比有人驾驶的飞机还要高。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翼展比B-21稍微小一点,但从照片上看,“马兰-Y”的机身长度似乎还要超过B-21。
这种设计就很有讲究了,机身拉长了,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肚子里的空间变大了。
肚子大了能干嘛?
当然是能装更多、更大的东西。
所以大家普遍猜测,这架无人机就是为了执行远程轰炸任务而生的,它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内部弹舱,来携带重型的对地攻击弹药。
这么一对比,它和我们熟悉的攻击-11、彩虹-7的区别就很明显了。
攻击-11个头要小得多,主要还是执行战术打击任务,干一些踹门、拔点之类的活,承担不了战略轰炸的重任。
而彩虹-7虽然翼展也很大,但它的设计更偏向于高空长时间飞行,机体结构决定了它的弹舱不可能太大,更像是一个战略侦察兵,负责在高空盯着看,评估战场情况。
“马兰-Y”就不一样了,它似乎是在翼展和机身长度之间做了一个平衡,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超大的内部弹舱。
所以美国媒体也认为,它很可能是彩虹-7的一个衍生型号,一个负责侦察,一个负责轰炸,兄弟俩配合作战,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打击体系。
但不管怎么说,它们的尺寸都说明,这是为战略任务准备的大家伙。
有了平台,自然就要有配得上它的武器。
这就不能不提到我们前段时间亮相的一款空射导弹,“惊雷-1”。
导弹有了,总得有个东西把它发射出去。
我们现在的轰-6虽然也能挂载,但轰-6毕竟不是隐身飞机,突防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都比较有限,真要让它去闯一些防空严密的地方,风险还是太大了。
所以,“马兰-Y”的出现,就显得非常及时了。
它就像是为“惊雷-1”这种远程高超音速导弹量身定做的“隐身专车”。
由它携带导弹,悄无声息地飞到对手的防区外,然后发射导弹,打完就走,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
甚至可以说,彩虹-7也是这个打击体系里的一环,先去探路,找到目标,然后“马兰-Y”跟上解决问题。
这么一来,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性能这么强大的远程无人轰炸机,那我们一直心心念念的轰20,还有没有必要继续研发?
特别是如果“马兰-Y”在尺寸和性能上真的能接近B-21,我们还有必要再去搞一款有人驾驶的亚音速隐身轰炸机吗?
这个问题现在谁也给不了确切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轰20,即便出现,也绝对不会是简单地复刻或者放大B-2,它肯定会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任务。
说到底,国内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确实进入了一个快车道。
这得益于我们在风洞技术等基础研究领域的飞速进步。
你看现在各种先进的气动布局,我们都能信手拈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美国人也慢慢开始认识到这个现实。
我们的无人机发展,已经逐渐摆脱了模仿和追赶的阶段,未来要怎么走,已经没有现成的参考对象了,只能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需求,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去探索了。
备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图片内容等信息来自网络,文本由AI辅佐+人工创作。
永华证券,股票推荐平台,第一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配资炒股公司可能要被迫让出它的“最大生物”王座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