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配资但菜品和服务还是那些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说吉利旗下的几何汽车不行了,负债百亿,库存积压,最后只能被迫停产。
这话说得挺吓人的,好像又一个国产汽车品牌倒下了一样,让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是不是咱们的国产车又遇到大坎了。
毕竟,一个品牌的倒下,背后牵扯着无数经销商的生计和消费者的信心。
但咱们要是仔细去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事情跟传言里说的那个“倒下”、“停产”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它更像是一次家族内部的重大调整,而不是一场彻底的破产清算。
咱们先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你去吉利的4S店里看看,几何G6、几何M6这些车其实还在卖,只不过车头和车屁股后面贴的标,从原来的那个有点科技感的几何品牌标志,换回了大家更熟悉的吉利汽车的盾牌标志。
销售人员会告诉你,这车现在叫“吉利几何G6”。
所以,这更像是一次“回家”,而不是“关门大吉”。
说白了,就是吉利集团觉得几何这个子品牌单打独斗的效果不太好,市场表现没有达到预期,就把它收回来,变成了吉利主品牌底下的一个纯电动车系列。
这在商业上是一种战略调整,目的是为了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跟咱们普通人想象中的企业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完全是两回事。
这就好比一个大集团旗下有很多不同名字的连锁餐厅,后来发现其中一个餐厅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就把它的招牌换成了集团母公司的名字,但菜品和服务还是那些,只是换了个马甲继续经营。
那么,问题就来了,好好的一个品牌,当初也是被寄予厚望的,怎么就走到了需要被“收编”这一步呢?
这背后的原因可就复杂了,不是简单一句“新能源冲击”就能概括的,它是一系列市场因素和自身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几何这个品牌的定位太模糊了。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一个品牌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让消费者一提起你,就能想到你的优势。
你看吉利集团旗下,品牌可不少,想买高端纯电,有极氪;想买年轻潮流、设计感强的,有领克;现在又推出了主打大众化新能源市场的吉利银河系列。
那几何夹在中间,算什么呢?
说它是高端吧,十几万的价格显然够不上;说它是走亲民路线的性价比之王吧,市场上又有比亚迪的秦PLUS、海豚,广汽的埃安S这些强得不像话的对手,它们在价格、技术、销量上都形成了巨大的优势。
这就导致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就会犯嘀咕:我为什么要选几何?
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一个品牌不能在消费者心里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时,就很难被选择了。
时间一长,它在市场上的声音就越来越小,逐渐被边缘化了。
第二个原因,也是很多人批评的一点,就是它早期的产品技术上有点“先天不足”。
最早的几何A、几何C这些车,被不少懂车的人指出是“油改电”产品。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解释起来很简单。
就是拿原来生产燃油车的生产线和车身骨架,把发动机和油箱拿掉,然后装上电池和电机。
这样做的好处是省事、省钱、能够快速推出产品抢占市场。
但在电动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就成了一个大短板。
这就好比一个专门为燃油车设计的“房子”,它的结构、空间布局都是固定的,你硬要把它改造成纯电动的“家”,电池就没地方放得那么妥当,可能会导致车内空间被侵占,比如后排地板中间有个大大的凸起,乘坐体验不好;车辆的配重和操控性也可能不如原生纯电平台的车。
当别的车企,像比亚迪,早就开始用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的纯电平台造车,就像从零开始盖一栋全新的、为现代生活而设计的房子一样,空间、续航、性能都能做到最优。
两相比较之下,几何这种“改造房”的竞争力自然就差了一大截。
现在的消费者可精明得很,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市场每卖出三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大家对什么是好的电动车,心里都有一杆秤,再想用过去的老办法蒙混过关,显然是行不通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吉利内部搞的是“赛马机制”,让好几个新能源品牌一起跑,谁跑得快就给谁更多资源。
这本身是激发企业活力的好办法。
但是,当极氪在三十万以上的高端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新推出的吉利银河系列又被寄予厚望去和比亚迪王朝网、海洋网正面竞争时,集团的资源和精力自然就会向这些表现更出色的“优等生”倾斜。
留给几何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就少了。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里有几个孩子,父母总会不自觉地把更多心血花在那个学习最好、最有出息的孩子身上。
而在外部,整个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
从年初到年尾,各大品牌都在降价、增配,用尽浑身解数来吸引顾客。
几何的产品本来就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价格上也没有绝对优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销量上不去,无法为集团贡献可观的利润,反而持续消耗资源,日子自然就越来越难过。
所以综合来看,几何汽车的这次调整,并不是什么突然的“暴雷”,而是在品牌定位不清、产品技术迭代没跟上、内外竞争压力巨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一个必然结果。
吉利集团把它收归主品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商业决策,是及时止损,也是为了把力量集中在更有希望的赛道上。
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中国的汽车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反应是很快的,也很有魄力,敢于承认过去的战略失误并迅速做出调整。
这件事也给所有国产车企提了个醒,今天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只要造出个带轮子的东西就能卖钱的时代了。
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高,光靠低价或者讲个好听的概念是行不通的。
必须得有自己明确的特色,有拿得出手、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站稳脚跟。
那些基础不牢、定位不清的品牌,即便背靠大树,也随时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调整或淘汰。
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虽然过程看起来很残酷,但其实是一件好事,它能促使所有企业都拿出真本事,不断进步,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永华证券,股票推荐平台,第一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