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却拖到次日清晨才找到‘该管的人’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重庆市江津区除城区供水站点质量长期保持稳定外,全区117处农村供水工程中,长期稳定达标率仅为54.7%,超过半数工程存在水质安全隐患。如何打开“困局”,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破局”?江津区以“政企合署专班”的形式给出了答案。
\n困局
\n曾在水利人心中的“三座山”
\n“我们这些与供水工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以前心头一直压着三座山。”7月8日,江津区珞璜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严赟,又一次来到当地的山坪塘进行供水检查。入夏以来,群众供水需求进入高峰,而水位的观察和供水的检查,也是他二十年来每年夏季都要进行的常态化工作。
\n对于基层镇街来说,农业与水利不分家,这让一直从事农业工作的严赟,成为了一名“老水利”,见证了江津区城乡一体化供水中曾经的“困局”。
\n“比如说水管爆了,群众将电话打到水利部门,结果核查后发现这个工程归城管部门管,转到城管又发现维修要找当地镇政府;镇政府再联系供水企业,企业却因产权不明拒绝立即维修……”严赟提起以前权责不清的时候,“需要抢修的时候,却拖到次日清晨才找到‘该管的人’,是很常见的事情,至于群众骂娘,也是常事。”
\n而这就是当地“老水利”都知道的“第一座山”,不同供水工程的归属带来的权责不清。
\n与权责不清伴随的则是“第二座山”——基础设施的“硬伤累累”。严赟告诉记者,过去走进位于村镇的水厂,锈迹斑斑的滤池、吱呀作响的加压泵、不时“罢工”的消毒设备比比皆是。除了供水设施超龄服役,水源保障更是大问题,许多依靠山溪建设的小水厂,一到旱季水源供应不上,当地群众就得四处“讨水”,“稳定供水”成了许多乡村的奢望。
\n这一切的“背后”是“第三座山”——分散运营下缺失统一标准的服务困局。由于历史原因,江津区的村镇供水主体多而分散,服务水准参差不齐,甚至直接威胁水质安全底线。
\n破局
\n从“专班统筹”到“专项推进”
\n打破体制壁垒、重铸工程筋骨、缝合服务断层——唯有搬走这“三座山”,清流才能真正平等地润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n面对这一困局,2025年1月,江津区委、区政府成立由区委副书记、区长挂帅的供排水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专班。这一融合政府权威与企业效率的“政企合署专班”机制,如同一柄精准的手术刀,直插体制沉疴的核心。专班涵盖了20余个部门及镇街“一把手”的队伍,构建起权责分明的三级指挥体系。变革的突破口,在于政府与企业的深度相融——专班下设的办公室、供水、排水、国企对接四个专项组,与区属平台重庆市江津区江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鼎公司)实现物理空间和工作体制上的双重合署。
\n“文件流转变成当面会商!”江鼎公司副总经理杨一鸣指着墙上的联署办公名单感慨。曾经横亘在政企间的沟通壁垒被彻底打破,项目审批周期缩短60%以上。高频次的调度会和清单化管理,更让部门间“齿轮”紧密咬合:区水利局与区城市管理局共享管网数据,生态环境局实时通报水源监测信息,跨层级协同作战成为常态。
\n改革锋芒首先指向最紧迫的水质安全。供水资源整合工作组组建的巡查队如同供水系统的“全科医生”,两轮全覆盖诊断揪出511处“病灶”:油溪镇老旧沉淀池渗漏、杜市镇消毒设备停摆、吴滩镇水源地水量告急……所有问题被制成整改清单直通责任主体。
\n在永兴镇,镇党委会和镇政府办公会上都会公布最新的水质报表。“现在镇里配备快检设备,每48小时监测一次末梢水。”检测记录显示,该镇菌落总数从年初超标已降至安全范围。与此同时,供水资源整合工作组专家带领的技术团队穿梭在乡野,109次抽检结合、116次现场督导,为111处供水工程开出定制化“药方”。今年6月,全区出厂水水质达标率跃升至97.3%,108处工程实现稳定供水。
\n在破解燃眉之急的同时,改革还为未来埋下伏笔。区属国有企业江鼎公司组建的专业化平台——重庆市江津区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全程参与排查整改,绘制出了首张全区供水“基因图谱”。“三个月摸清所有管网家底,这种实战练兵价值千万!”公司技术主管江涛指着电子沙盘介绍,系统甚至已标注出可能存在爆管危险的高危管道和薄弱节点。
\n与此同时,集约化重组同步推进:6处日供水量不足千吨的“麻雀水厂”永久关停,3处规模化供水工程完成经营权移交。在白沙镇新投入的智慧水厂,中控大屏实时跳动着供水数据。经测算,规模化运营使单吨水处理成本下降18%,设备故障率锐减七成。更关键的是,政府主导的前期整改已消化未来五年70%的改造投入,为企业轻装上阵铺平道路。
\n老水利人严赟感叹道,如今,还是那座水塔,塔顶新装的液位传感器闪烁着绿光,专班改革百日攻坚的背后,是66份县域统管协议的签署,是48份整改通知书的督办,更是97.3%达标率里流淌的民生承诺。
\n当清泉终将平等润泽城乡,这场破壁之战的价值,正在千家万户拧开的水龙头里汩汩流淌。
\n未来
\n从“九龙治水”到奔涌的“江津蓝图”
\n江津区的一系列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印证——高位统筹的专班机制是破解“九龙治水”困局的关键钥匙。
\n2025年5月4日,在江津区珞璜镇爆管抢修现场,城管、水利、属地政府三支队伍首次实现30分钟联合响应,较改革前提速6倍,打破行政壁垒的刚性机制带来的是从响应到服务的全方位“蜕变”。
\n“现在,推门就能召开会商会!”重庆市江津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曹启宏的办公桌与政府专班仅隔一道玻璃。政企合署办公催生的不仅是物理空间融合,更在于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为全域统管奠定组织根基。
\n与此同时,江津区政府投入2000万元完成的前置整改,也成为改革可持续的核心密码。在关停的6处“麻雀水厂”原址,新铺设的主管网正将制水成本压降18%,“这相当于为企业减负五年改造费用的七成。”供水资源整合工作组副组长、区水利局分管供水工作的冷强明算了一笔账:通过消化历史欠账,重庆市江津区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首年即可实现盈亏平衡。
\n2025年基本实现供水县域统管,2027年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伴随着“江津蓝图”的日渐清晰,江津的供水体系正加速实现三大突破:推进供水资产证券化试点,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资源优化;全区217公里主管网安装智能传感器,漏损率瞄准降至12%以下的智慧升级;智慧供水平台实现“指尖报装”与“分钟级故障响应”的服务跃升。
\n暮色中的江津乡村,那座老水塔顶端的液位传感器依然闪着绿光。这场始于破壁的变革,正沿着清晰的“江津路径”奔向清泉润泽城乡的明天。“全域统筹破难题、政企协同创实效”的“江津实践”,生动彰显了改革的锐气和治理的智慧,为全国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津经验”与“江津智慧”。
\n通讯员 张秋洁 程桢珍
永华证券,股票推荐平台,第一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